一帶一路與漢諾威上中國制造的A面和B面
2017-05-15 14:47:19
工博會由來已久,今年是第70個年頭。本屆工博會吸引了來自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家參展商,在5天的展會里,向22.5萬名觀眾展示了工業4.0、集成能源、數字雙胞胎、預見性維護、數字能源及網絡化和協作式機器人等未來工業趨勢。更值得一體的是,在海外參展商里中國不論是展商數還是參展面積均居首位。
本屆展會上,參展商展示的五百余項工業4.0實際應用中,中國制造2025靚麗的一面展露無遺,其中尤以華為和海爾為最。
華為攜基于IoT、云計算、大數據等新ICT技術亮相漢諾威,而它在會上所展示的自身在“工業相關”領域上進步,可以說讓業內人士瞠目結舌。此外,華為在會場還呈現了其平臺聯盟的實力,它聯合多家下游客戶展示了云平臺,并還利用自身在通訊上的優勢強調其云平臺傳輸頻寬的高效運用。華為交換機與企業網關產品線總裁胡克文指出,基于行業應用場景提供全面云化的網絡,幫助企業獲得商業成功,是華為提出全面云化網絡架構的核心出發點。
作為中國進駐漢諾威的先驅企業,海爾可以說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個。它既是“中國制造2025”的示范樣板,又是中國家電行業首個且唯一一個登上工博會的企業。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在工業4.0的發源地,海爾展出中國首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且是唯一一個用戶參與交互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全球工業領域帶來了全新的“制造邏輯”。
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海爾展臺
此次,海爾沒有展示任何家電產品,而是展出了一種物聯網時代可復制的“生產能力”——COSMOPlat大規模定制解決方案,并在展會現場搭建了一條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工廠示范線,還原了COSMOPlat的獨創性。于海爾而言,該平臺的展出使得其實踐多年的“人單合一”有了展示載體,于中國家電行業而言海爾帶來的是,從輸出家電升級為輸出家電生產力的可能性。
在漢諾威這個大舞臺上,中國制造的A面真的獲得了國際關注。但是,代表著中國制造的B面卻是“邊緣化”的。本屆漢諾威展會最有看點的,是自動化與IT、數字化工廠等跟智能制造密切相關的6號到9號館,但能躋身這幾個館的中國企業卻鳳毛麟角。在展出內容上,除了華為、海爾、美的陣容中的KUKA等有貨真價實技術的企業外,更多的展商是靠展板和海報向受眾展示技術的。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知識中心副主任林雪萍認為,技術短板、品牌低端和急功近利的重商思維,是制約中國制造走向高端的因素。的確,梳理媒體的報道我們不難發現,技術不足制約了中國制造,以機器人行業為例,關系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零部件,目前很多都以進口為主。
此外,中國企業的不足還體現在缺乏集成思維上。寧波中意液壓馬達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國定在參觀后指出,雖然我們的產品性能追上來了,但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產方面,我們還是差了人家一大截。比如當客戶要求一攬子解決方案時,我們就缺乏集成思維。
雖然在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路上,中國企業還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但美的已經給中國企業做出了很好的榜樣。近兩年內,美的一口氣將日本東芝白電、意大利老牌商用空調CLivet、德國庫卡機器人、以色列自動化公司Servotronix等巨頭收入囊中。工博會現場,KUKA機械臂公司還與華為合作,演奏了機械臂打鼓。
這一方面是美的集團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另一方面則是順德政府用城市國際化助力產業國際化的幫助。順德政府聯手漢諾威展覽公司,建設國內首個機器人學院,引入亞琛工業大學等等,引進資源搭建國際化平臺。不可否認,合作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正如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經商處公使銜參贊王衛東在漢諾威期間所說的那樣,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在很大程度上均以智能制造為重點,是雙方加強合作的良好契合點。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所提的“一帶一路”上,它與“中國制造2025”相輔相成。在德國漢諾威被邊緣化中國企業不用灰頭土臉,機遇與挑戰并存,在中國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就可以甩掉邊緣化的B面,像海爾一樣把輸出家電變為輸出家電生產力。